【中国科学报】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等喀斯特洞口高等植物多样性与微生境相关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等
喀斯特洞口高等植物多样性与微生境相关
本报讯(记者朱汉斌 通讯员周飞)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任海与多个研究团队合作,发现受干扰的喀斯特洞口的高等植物(苔藓与维管束植物)多样性和微生境相关。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生态指标》。
研究人员以广东连州的4个用于旅游或养鸡,以及2个基本未受干扰的洞穴为对象,系统调查其植物多样性和生境因子。结果发现,这6个洞口共有43种种子植物、20种蕨类植物和20种苔藓植物,洞口的植物多样性远小于洞口外的植物多样性。受干扰洞口的植物多样性明显小于未受干扰洞口,而且其苔藓多为耐旱和耐贫瘠的种类,未受干扰洞口多为喜湿的苔类。受干扰洞口的光环境、相对湿度、土壤养分等生境因子明显差于未受干扰洞口。喀斯特洞口的植物多样性与洞口的光、水分和土壤养分的异质性紧密相关。
据介绍,旅游和家禽养殖导致了一些洞口的植物多样性丧失和退化。保护和恢复苔藓可以促进维管束植物(种子植物+蕨类)的定居、生长和演替,同时,苔藓植物的多样性可以作为喀斯特洞口植物多样性的指示性指标。该研究可为我国喀斯特地区洞穴的旅游开发和保护提供科学指导。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ecolind.2020.106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