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海洋内潮耗散率垂向结构多样性的研究上取得新进展

  

  近日,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LTO)研究员彭世球团队在海洋内潮耗散率垂向结构多样性的研究上取得新进展。该研究成果论文以温茜茜博士为第一作者、彭世球研究员为通讯作者发表于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地球物理研究快报)。 

  海洋内潮耗散率的垂向结构是潮致混合参数化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内潮耗散率垂向结构将影响海水垂向混合的情况,进而影响海洋层结与大尺度环流。目前,大部分研究通常将其简化为单一的函数,忽略了它的多样性特征。 

  研究人员基于一个垂向高分辨率的非静力海洋模式,对印尼贯穿流出口处的内潮耗散率垂向结构进行聚类分析,以探究内潮耗散率垂向结构的多样性及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海洋底部附近,内潮耗散率存在5种典型的垂向结构(图1,其中底部增强结构分布最为广泛),而且从耗散率最大值点向上衰减的垂向结构均可由同一指数函数近似拟合;而在温跃层附近,内潮耗散率存在3种垂向结构(图2,其中温跃层增强结构多分布于水深较深的区域,而表面增强结构多分布于水深较浅的岛屿边缘),而且均与Ri-1Richardson数的倒数)存在显著的相关。 

  该研究以印尼贯穿流出口区域为例,系统地展示了内潮耗散率垂向结构的多样性及空间分布,提高了人们对于耗散率垂向结构的认识,为改进当前海洋环流模式中的潮致混合参数化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参考。该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人才团队引进重大专项、广东省特支项目等共同资助完成。     

  相关论文信息:Wen, X.Peng, S.Qian, Y.‐K., & Li, Y. (2021). Diversity in vertical structures of internal tide dissipation rate around the Indonesian throughflow exits simulated by a high‐resolution nonhydrostatic model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48, e2021GL092706. https://doi.org/10.1029/2021GL092706 

1 海洋底部附近内潮耗散率的(a)-(e)垂向结构(红色实线)及相应的拟合曲线;(f) 不同垂向结构的空间分布

2 温跃层附近内潮耗散率的(a)-(c)垂向结构(红色实线)、拟合曲线(红色虚线)及相应Ri-1的垂向结构;(d) 不同垂向结构的空间分布

Baidu
sogou